月经周期1-31天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生殖健康的动态过程。关键阶段包括:月经期(1-7天)子宫内膜脱落,卵泡期(8-14天)卵泡发育,排卵日(约第14天)卵子释放,以及黄体期(15-31天)黄体形成与激素波动。不同阶段的身体反应和激素水平变化直接影响情绪、体能和生育能力。
-
月经期(1-7天)
以经血排出为主,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最低。可能伴随疲劳、腹痛,建议保暖并补充铁元素。 -
卵泡期(8-14天)
卵泡刺激素(FSH)促进卵泡成熟,雌激素回升,体能和情绪逐渐提升,是运动和学习的高效期。 -
排卵日(约第14天)
黄体生成素(LH)激增触发排卵,基础体温略升,分泌物呈蛋清状。此时受孕概率最高。 -
黄体期(15-31天)
黄体分泌孕激素,子宫内膜增厚。后期激素下降可能引发PMS(如乳房胀痛、情绪波动),需注意减压。
总结:1-31天的周期变化是生理健康的“晴雨表”,规律记录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如周期紊乱、疼痛加剧),必要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