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签了合同是否还算应届生,需结合毕业时间、社保缴纳、档案状态及招聘政策综合判断。关键点在于:①毕业当年内未缴纳社保且档案未转移,通常保留应届生身份;②部分单位允许择业期(2年内)未就业者按应届生对待;③公务员等考试可能单独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条件。
-
毕业时间与合同性质
若合同为实习或试用期协议,且毕业证落款年度内未正式入职(未缴社保),多数情况下仍算应届生。例如,2025届毕业生在2025年6月签约但7月前未到岗,档案留校,仍可享受应届生政策。 -
社保缴纳与档案状态
社保记录是重要分界线。一旦单位缴纳社保,即视为“已就业”,应届生身份通常终止。但若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或人才中心,且未缴社保,即便签约也可能被认定为准应届生。 -
招聘政策与地区差异
公务员、国企等对应届生定义更严格,可能要求“择业期内未就业”(如2025年国考允许2023-2024届未就业者报考)。部分省份(如贵州、上海)明确签约不影响当年应届生身份。 -
企业校招与社会招聘
校招通常仅面向当届或择业期应届生,签约后参加社招将失去校招资格。但若企业无硬性规定(如未核查社保),签约未入职者仍可能通过校招渠道应聘。
签约≠应届生身份失效,但需关注社保、档案及具体招聘要求。建议求职前核实单位政策,或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避免因身份误判错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