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937—1254年)是中国历史上以白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南政权,共历24帝,延续316年。其皇室段氏以佛教治国著称,多位君主晚年禅位为僧,疆域鼎盛时覆盖云南全境及周边部分地区,政治中心长期位于洱海一带的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
-
开国与早期统治
段思平于937年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定都羊苴咩城。其子段思英继位仅一年即被叔父段思良废黜,开启段氏两系(段思平、段思良支系)交替执政的序幕。前七帝统治期间,大理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并逐步确立以佛教为核心的政教体系。 -
高氏专权与政权更迭
11世纪末,权臣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改国号“大中国”,但两年后其子高泰明迫于压力还政段氏,史称“后理国”。此后高氏世代为相,实际掌控朝政,段氏君主多为傀儡。 -
鼎盛与文化特色
段正严(段誉)在位39年,是后理国在位最长的君主,曾受宋朝册封为“大理国王”。此时期佛教鼎盛,宫廷盛行“释儒”文化(僧侣兼修儒学),兴建崇圣寺三塔等标志性建筑,形成独特的“妙香佛国”风貌。 -
衰落与蒙古征服
13世纪中叶,蒙古忽必烈“革囊渡江”南征,末帝段兴智被俘后归附,获封世袭大理总管。元朝设云南行省,大理作为独立政权的历史终结,但段氏仍保留地方势力至明初。
提示:大理段氏统治融合多民族智慧,其“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方略影响深远,现存古迹如三塔、古城等均为这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