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俗称丰富多样,最广为人知的是“过年”或“过大年”,其他常见称呼包括“新春”“新年”“新岁”“年禧”“大年”等,口头上也常称“度岁”“庆岁”。这些俗称凝聚了中华民族对辞旧迎新的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
春节俗称“过年”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对谷物成熟的庆祝,“年”字本义即“谷熟”。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年”始终承载着丰收与时间循环的象征。辛亥革命后,“春节”正式取代“元旦”成为农历新年的官方名称,但民间仍沿用“过年”这一更古老的称谓。
不同历史时期对春节的称呼各异:先秦称“上日”“元日”,汉代称“三朝”“正旦”,唐宋多称“元旦”,清代延续这一叫法。1913年民国政府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列入法定假日,但“过年”作为口语称谓从未改变。
地域文化为春节俗称增添多样性。北方多称“过大年”,南方常用“做年”;少数民族如瑶族称“扩尼”,哈尼族叫“扎勒特”。国际层面,越南称“Tt Nguyên án”,日本称“正月”(旧正月),反映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当代春节习俗仍保留俗称的文化基因。贴春联、发压岁钱等活动均以“过年”为核心概念,而“岁岁平安”等吉祥话直接关联“岁”的原始含义。联合国将春节列为假日后,“Lunar New Year”成为国际通用表述,但华人社群仍坚持使用“过年”这一情感深厚的俗称。
无论是“过年”的质朴还是“春节”的庄重,这些俗称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当孩子追问“为什么要过年”,不妨从一粒古稻穗的故事讲起——那是文明最初的年轮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