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三所高校的求学经历奠定了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的基础。其中,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直接促成他获得诺贝尔奖,而西南联大和清华则塑造了他的学术根基与中国文化认同。
-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16岁的杨振宁以高二学历考入这所抗战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临时大学,1942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这里汇聚了吴大猷、周培源等名师,为他打下扎实的理论物理基础。
- 清华大学研究院:1942年进入清华攻读硕士,师从统计力学权威王竹溪,完成《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法的推广》论文,1944年获硕士学位。这段经历深化了他对数学物理交叉领域的兴趣。
- 芝加哥大学:1945年赴美后,杨振宁在费米、泰勒等顶尖科学家指导下研究粒子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涉及核反应角分布理论,为后续宇称不守恒研究埋下伏笔。
杨振宁的学术之路印证了多元教育背景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方法的融合,最终推动他开创了规范场论等里程碑成果。若想深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可查阅其自述文章或相关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