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他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式贡献,尤其是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晚年归国定居清华,致力于中国科研人才培养,被誉为“科学巨擘”与“爱国学者”。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深造。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推翻物理学界公认的“宇称守恒定律”,这一颠覆性发现仅用一年便获诺贝尔奖,创下诺奖最快获奖纪录。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20世纪物理学三大基础理论之一,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齐名。学术界认为,他在统计力学、场论等领域的13项贡献均达诺贝尔奖级别,部分成果直接催生后续多项诺奖研究。
杨振宁的学术著作涵盖200余篇论文及《曙光集》《晨曦集》等文集,其中《邓稼先》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他晚年主持翻译亚运会主题曲《重逢》,并捐赠全部手稿、藏书给清华大学。作为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他1971年率先访华,推动两国学术合作;1997年创办清华高等研究院,自筹资金超1亿元培养青年科学家,82岁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杨振宁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他的成就不仅重塑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正如他所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外国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