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其核心矛盾在于非教学任务激增、考核压力过大与职业幸福感下降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92.1%的教师日均工作时长超9小时,60.8%的教师因迎检、填表等行政事务挤占备课时间,甚至出现“教学成副业”的困境。这一现状不仅损害教师身心健康,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非教学任务泛滥是首要负担。教师需应对各类检查评比、创建活动、数据填报等行政任务,部分学校甚至要求教师参与招商、拆迁等与教育无关的工作。更隐蔽的是“指尖负担”——强制关注公众号、转发点赞等任务,消耗教师大量精力。考核机制单一加剧压力,升学率与分数仍是评价核心,导致教师被迫拖堂、超量布置作业,形成“教师累—学生累”的双输局面。职业认同感持续走低,35.5%的教师因工作获得感不足萌生离职意愿,农村教师身兼多职、班主任平均周工作56小时等现象,进一步削弱队伍稳定性。
破解之道需系统性改革:
- 精简行政流程,建立非教学任务准入清单,取消重复性检查,利用数字化工具减少填表负担;
- 重构评价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创新等纳入考核,弱化“唯分数”导向;
- 强化社会支持,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渠道,通过团队活动、健身空间等缓解压力;
- 优化管理效能,提升学校统筹能力,避免“层层加码”式任务分配,保障教师核心教学时间。
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师活力。只有当教师从“疲于应付”转向“专注育人”,才能真正释放教育潜能——这需要政策精准减负、管理科学赋能与社会共同理解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