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民间风俗以庆祝丰收、消暑避伏为核心,形成了吃夏至面、祭祖祈福、互赠扇子等特色习俗,既蕴含农耕智慧,又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
-
食俗文化
- “冬至饺子夏至面”:新麦收获后,北方流行打卤面、炸酱面,南方则有阳春面、凉拌面等,寓意尝新庆丰收。江南地区还会制作麦粽、夏至饼,夹入时令蔬菜祭祀后食用。
- 时令养生:古人食用清补凉汤、酸梅汤消暑,部分地区保留“夏至食狗肉”的习俗,认为可祛湿补阳。
-
祭祀与祈福
- 祭祖酬神:自周代起,天子祭地祈求丰年,民间用新麦制作水饺、面饼祭祀祖先,如山东“过夏麦”仪式。浙江部分地区还会跳“禾楼舞”庆祝开镰。
- 避灾禳祸:农谚“夏至雨点值千金”反映对雨水的重视,北方求雨、南方祈晴,剪纸“扫晴娘”等巫术用于调节气候。
-
消暑社交
- 赠扇纳凉:宋代起,女子互赠折扇、香囊消夏,扇子象征“散浊气”,脂粉防痱子,皇家则分发冬藏冰块解暑。
- 休沐传统:清代前夏至全国放假1天,宋代官员休3天,民间团聚畅饮,称为“歇夏”。
夏至风俗融合了农事、饮食与人文关怀,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人的节气生活。不妨在夏至日煮一碗新麦面,感受千年传承的时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