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用例图用例描述是系统需求分析的核心工具,通过可视化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场景,明确功能边界和业务逻辑。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用户视角提炼需求、标准化沟通语言,并确保功能覆盖完整性,尤其符合Google EEAT标准中经验性(用户真实场景)和专业性(结构化表达)的要求。
用例描述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 参与者(Actor):明确系统外部的交互对象,如用户、第三方系统等。例如电商平台的“买家”和“支付网关”。
- 用例目标:用动词短语概括功能,如“提交订单”“处理退款”,避免技术术语,直击用户意图。
- 事件流:分基本流(主流程)和备选流(异常处理)。例如“支付成功”是基本流,“余额不足”则触发备选流。
- 前置/后置条件:定义执行约束和结果状态,如“用户登录后才能下单”(前置),“订单状态更新为已完成”(后置)。
撰写时需注意:
- 颗粒度控制:一个用例对应完整业务闭环,避免拆分过度。例如“合同拟制”应包含编辑、保存,而非拆分为两个用例。
- 场景全覆盖:通过备选流穷举异常分支,如“密码错误三次锁定账户”,提升需求完备性。
- 非功能需求补充:在特殊需求中标注性能、安全等要求,如“响应时间<2秒”。
提示: 用例描述并非设计文档,需聚焦“用户做什么”而非“系统如何实现”。结合UML工具绘制用例图,可进一步强化团队共识,降低开发偏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