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愚公移山》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抗战时期,以神话寓言为题材,通过磅礴的笔触和独创的中西融合技法,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激励抗战的经典之作。
-
创作背景与主题
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创作此画,借《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隐喻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画面中赤裸身躯的挖山者高举铁耙,肌肉线条充满力量感,象征全民抗争的团结与毅力。 -
艺术突破与风格
作品突破传统国画格局,首次引入**体人物,结合西方素描的写实技法与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画面构图横长,人物顶天立地,远观气势恢宏,近看细节精到,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 -
历史价值与影响
该画共有三稿,包括油画和国画版本,其中国画巨制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并被收入人教版语文教材。2018年,其中一幅油画以2.088亿元天价成交,足见其艺术与市场价值。
提示:徐悲鸿通过《愚公移山》将民族精神与艺术创新完美结合,至今仍是激励人心的文化符号。若想深入了解其技法或抗战题材创作,可进一步探索相关纪念馆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