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的发展历程分为产生期、鼎盛期(新印象派)和后期(后印象派)三大阶段,其特点是从捕捉瞬间光影逐渐走向科学化与主观表达。
印象派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强调在户外写生中捕捉自然光线和色彩的瞬时变化,以莫奈的《日出·印象》得名。初期画家们不满学院派束缚,聚集于巴黎咖啡馆进行艺术探讨,1874年首届独立画展引发争议,标志其正式形成。
到了1880年代,新印象派(点彩派)兴起,代表人物修拉和西涅克革新技法,通过纯色小点排列与光学混合原理实现色彩分割,如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一时期的画作强调科学性与理性布局,画面更具秩序感。
1890年代后印象派登场,塞尚、梵高等人突破客观描绘局限,转而表达内心情感与形式结构。塞尚注重几何结构,梵高则以夸张线条和强烈笔触传递主观感受,为现代艺术奠定基础。
总结而言,印象派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初期重光影瞬间,盛期追求数理精确,后期转向内在表达,三者共同推动艺术史革新,影响波及全球。若想深入了解具体作品或技法,可进一步关注其代表艺术家及经典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