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本文通过记述游山经历,阐释治学与人生的哲理,强调"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语言洗练且富含思辨色彩,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经典篇目。
《游褒禅山记》被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该单元聚焦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与《兰亭集序》《赤壁赋》共同构成山水题材学习模块,突出文本的写景、抒情与说理融合特色。全文以游山过程为线索,先叙述褒禅山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继而详述游览华山洞的曲折经历,最终引申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的治学态度,第三段"志力物关系"的哲理性论述尤为精粹,成为高考文言文高频考点之一。
文章特色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以游记为载体融合说理,如通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揭示成就事业需坚定志向;其次文言现象典型,包含词类活用(如"火尚足以明也"的形容词作动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古今异义等语法知识点,对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示范作用;最后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游山未尽之憾类比做学问不能浅尝辄止,启发读者思考努力与成功的辩证关系。
从教学维度看,该文通过诵读法、合作探究模式展开深度学习:既要掌握重点字词与句式,需背诵第三段核心内容;又要通过课堂活动梳理叙事脉络,在分析作者"悔随之"的心理变化中理解"深思慎取"的治学精神。习题设计常涉及概括段意、翻译关键句子(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比较与《岳阳楼记》立意异同等任务。本文凭借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典范文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承担着"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