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管控、四区准入、五类指引
关于村庄建设边界管控规则,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核心概念与范围
村庄建设边界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为集中建设与重点管控划定的国土空间范围,包含:
-
现状建设区域 :已纳入规划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
弹性发展区 :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预留空间;
-
特别用途区 :生态涵养、文化保护等特定功能区域。
二、主要管控措施
-
五线管控
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灾害风险控制线、村庄建设边界等“五线”管控要求,优先保障村民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四区准入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乡村发展区、其他规划用途区,实行差异化的准入规则,严格限制建设行为。
-
五类指引
包括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经营性用地等五类用地的规划指引,明确各类用地的布局与规模控制。
-
留白用地机制
预留5%的机动指标用于村民住宅、公共设施、乡村文旅等用地,可灵活调整用途,但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三、规划实施要求
-
存量优先原则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守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底线。
-
规划许可管理
乡村建设需依法办理规划许可,农用地转用需统筹审批,规划修改需报原审批机关。
-
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定期评估边界合理性,及时调整优化。
四、技术规范
以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平衡建设用地总量,确保县域内总量不增加。
以上规则通过“五线管控、四区准入、五类指引、留白机制”形成体系化管控,既保障村庄发展需求,又维护生态与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