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目前实施的是新高考政策,而不是传统高考。以下是关于山西省新高考政策的详细信息。
山西新高考政策的具体内容
“3+1+2”选考模式
山西省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3+1+2”选考模式。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国卷。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由省级统一命题,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选择。
这种模式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学科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业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覆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的学期末进行,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与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确保了学生在不同学科上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提供了全面的学科成绩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
山西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强调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视,有助于高校选拔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学生。
山西新高考与传统高考的主要区别
科目组合和选择权
新高考模式提供了12种科目组合选择,考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而传统高考模式仅有2种固定组合。新高考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传统高考模式则相对固定,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小。
计分方式
新高考模式下,选择性考试科目采用等级转换分计入总成绩,以确保不同科目之间的成绩可比较。传统高考模式则以卷面分计总。等级转换分的使用解决了不同科目难度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性问题,确保了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山西新高考的影响
对学生和考生的影响
新高考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学科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等级转换分的引入确保了不同科目之间的成绩可比较,增强了高考的公平性。
对高校招生和录取的影响
新高考模式下,高校可以根据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选择性考试成绩进行录取,这有助于高校选拔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学生。同时,志愿填报方式也进行了调整,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提高了志愿填报的精准度。
山西省目前实施的是新高考政策,采用“3+1+2”选考模式,全面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模式相较于传统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确保了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山西新高考改革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
山西新高考改革于2022年开始实施,具体改革措施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推行,2025年将首次按照新的高考模式进行考试,采用“3+1+2”模式。
改革背景
- 改革启动时间:山西省高考综合改革于2022年正式启动,从2022年秋季高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改革目标:旨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改革内容
- 考试科目:新高考采用“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历史或物理),“2”为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
- 志愿填报:从2025年起,考生填报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将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提高志愿精准度,减少调剂录取情况。
- 职教考试安排: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评价选拔方式。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考生和高校有哪些影响?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考生和高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对这些影响的详细分析:
对考生的影响
-
选科组合多样化:
- 新高考采用“3+1+2”模式,考生需要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这种模式提供了12种不同的选科组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科优势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
考试时间和科目调整:
- 语文、数学、外语仍为全国统考,物理/历史及再选科目由省级命题,考试时间分散至高三全年,减轻了集中备考的压力。
-
志愿填报方式变化:
- 志愿填报单位由“院校”改为“院校专业组”,考生需满足专业组的选科要求方可填报。每个专业组由同一高校内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组成,考生需关注专业组录取分数线和选科匹配性。
-
综合素质评价引入:
- 新高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涵盖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艺术素养等维度。这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科成绩,还需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高校的影响
-
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调整:
- 高校需要根据新高考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例如,理工农医类专业通常要求必选“物理+化学”,考生需提前规划职业路径。
-
录取规则变化:
- 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会更加注重考生选考科目与专业培养的契合度。部分高校可能会对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提出明确的选科要求,这将影响考生的专业报考范围。
-
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调整:
- 高校需要优化专业设置,淘汰与市场需求脱节、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增设新兴理工农医类专业,以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
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 新高考改革有利于高校发挥自身优势,专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科目设置
- “3+1+2”模式:
- “3”: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任选1门),每门满分150分。
- “1”:物理或历史,考生须选择其中1门,满分100分。
- “2”: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任选2门,满分200分(每门满分100分,采用等级赋分制)。
成绩组成
- 文化总成绩:由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
- 等级赋分制:适用于再选科目(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转换规则为将考生的原始分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再按照等比例转换规则转换为100—86、85—71、70—56、55—41和40—30这5个分数区间。
志愿填报和录取
- 志愿填报单位:从“院校”改为“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志愿。
- 投档办法:普通类按照首选历史、物理科目组合分别投档录取;艺术类、体育类统一投档录取,不区分首选科目。
- 批次设置:普通类共设置4个批次(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提前批、专科批),艺术类和体育类也分别设置4个和2个批次。
高校选考要求
- 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填报志愿时须符合所报考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提出1门再选科目要求的院校专业,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提出两门再选科目要求的,考生需同时选考这两门科目。
综合素质评价
- 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具体使用办法由高校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