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从2022年秋季开始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以下是对山西省新高考模式的详细介绍。
山西新高考模式的具体内容
考试模式
山西省普通高考实行“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的一种,含听力)3门全国统考科目;“1”为物理或历史2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中的1门;“2”为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选考科目中的2门。
成绩组成
考生文化总成绩由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全国统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选考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以原始成绩计入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选考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以等级转换分数计入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录取方式
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依据全国统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成绩,参考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普通类按照首选历史、物理科目组合分别投档录取;艺术类、体育类统一投档录取,不区分首选科目。
山西新高考模式的特点
扩大了考生的选择面
“3+1+2”模式共有12种组合,扩大了考生的选择面,促进了考生个人爱好、兴趣、特长的发展,增强了考生的学习动力。
实行等级赋分
再选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等级赋分转换为等级分,以解决不同科目之间试题难度和考生群体差异的问题,保证成绩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的变化
志愿填报由“院校”改为“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一个或多个专业。录取方式采用平行志愿投档,进一步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
山西新高考模式的实施时间和主要内容
实施时间
山西省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模式,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考试招生模式。
主要内容
包括实行“3+1+2”考试模式、成绩组成方式、录取方式的变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等。
山西省的新高考模式通过“3+1+2”考试模式、等级赋分、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的变化,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科学选拔人才。该模式不仅扩大了考生的选择面,还通过等级赋分确保了成绩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适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
优化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将调整考试科目,设立“3+1+2”模式,减少对死记硬背的依赖,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
推进教育公平:通过多元录取机制,依据国家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高考录取率。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通过改革,旨在降低学生的学业压力,减轻高考焦虑,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哪些具体要求?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以下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
- 考察内容: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和遵纪守法等。
- 记录要点: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学业水平
- 考察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特长和优势。
- 记录要点:各门课程修习情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成绩、研究性课程学习经历与创新成果。
身心健康
- 考察内容: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表现。
- 记录要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经历和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
艺术素养
- 考察内容: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
- 记录要点: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经历和成果。
劳动素养
- 考察内容:参加课内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
- 记录要点:参加志愿服务、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以及价值体认情况。
社会实践
- 考察内容: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动手操作、体验经历。
- 记录要点: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
方法与程序
- 写实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登录系统及时填写成长记录。
- 整理遴选: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最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
- 公示审核:遴选出来由高中学校统一录入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必须于每学期末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 导入系统:学校公示无异议的信息由普通高中学校在规定时间内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
- 形成档案:学生高中毕业前,信息管理平台根据过程性记录和数据自动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记录电子档案。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高校招生方式有哪些重要影响?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高校招生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招生模式的变化
- “3+1+2”模式:山西省高考实行“3+1+2”模式,即3门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物理或历史为首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这种模式扩大了考生的选择面,促进了考生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发展。
- 等级赋分制度: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的成绩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解决了不同科目之间成绩不可比的问题,使得高校在招生时能够更公平地评估考生的学术水平。
2. 志愿填报方式的调整
- “院校专业组”模式:改革后,志愿填报从“院校”为单位转变为“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严格遵循院校的选考要求。这种模式提高了志愿填报的精准度,使考生在选择高校时更加理性。
- 平行志愿与非平行志愿结合:普通类志愿填报采用平行志愿和非平行志愿相结合的方式,艺术类和体育类志愿填报则主要采用平行志愿。这种设置使得考生在投档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
3. 招生计划的编制
- 分科类编制:普通类招生计划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分别编制,艺术类和体育类招生计划则不分首选科目组合,统一编制。这种编制方式使得高校能够根据不同科类的考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招生。
4. 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
-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新高考改革强调多元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在录取时可以参考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这有助于选拔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5. 录取分数线的变化
- 分数线波动可能增大:由于选科组合的多样性,考生群体的构成更加复杂,可能导致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波动幅度增大。考生需要更加关注高校发布的招生章程和往年录取数据,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