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求职避坑指南(2025年03月更新)
一、警惕招聘环节中的“隐形陷阱”
-
入职前收费
任何以押金、保证金、培训费、资料费等名义要求求职者交费的行为均属违法,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均无权收取此类费用。若遇此类要求,应果断拒绝并举报。 -
非法职业中介
选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时需核验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优先选择经营规范的正规机构。切勿轻信口头承诺,务必签订书面服务协议。 -
虚假招聘信息
警惕“高薪低门槛”“岗位名称虚高”等套路(如将销售岗包装成“总监”)。建议通过第三方平台(如企业官网、工商信息查询平台)核实企业资质和参保人数,避免轻信夸大宣传。
二、合同签订与信息保护
-
合同条款审查
- 注意薪资构成(如基本工资与绩效比例)、违约金条款及竞业限制范围,避免“文字游戏”。
- 拒绝签署“空白合同”“阴阳合同”,要求明确岗位职责、考核标准及晋升路径。
-
个人信息保护
不轻易提供银行卡密码、证件原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时需在空白处注明用途(如“仅用于XX公司入职审核”)。
三、防范新型诈骗手段
-
“内推”“保offer”骗局
收费内推、付费培训换岗位等均涉嫌违法,求职应通过企业官网或正规招聘平台投递,避免轻信“捷径”。 -
兼职“刷单”与传销陷阱
兼职刷单属违法行为,需警惕扫码下载不明APP或缴纳押金的要求。传销组织常以“拉人头”“入门费”为特征,遇可疑情况立即报警。 -
“培训贷”风险
正规企业培训费用由公司承担,若要求求职者**支付培训费,需高度警惕并拒绝。
四、入职后注意事项
-
试用期权益
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正式工资80%,且企业不得以“试用不合格”为由随意辞退员工。保留书面考核记录,避免权益受损。 -
保留证据
妥善保存招聘信息、聊天记录、合同协议等材料,若遇纠纷可向人社部门投诉或报警。
总结
求职过程中需保持理性,通过正规渠道投递简历,多方核实企业信息,拒绝任何不合理要求。若权益受损,及时通过法律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