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引领,构建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目标是通过培训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学能力及培训团队指导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二、实施路径与核心策略
- 整校推进模式:以学校为单位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立足本校教学需求,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教研活动结合,强调在真实课堂中应用技术解决问题。例如,宝鸡市渭滨区将信息化能力测试与评课赛教结合,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的应用模式。
- 混合研修机制:通过“理论+案例+实践”混合学习,推动教师理解技术应用场景。例如,学习专家课程提升理论认知,分析典型案例实现迁移学习,再通过课例研究开展行动学习。
- 分层分类培训:针对不同角色设计培训内容,如提升校长信息化规划能力、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及培训团队指导能力,并通过国培、省培等多级项目衔接实现全员覆盖。
三、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
- 课堂工具创新:
- 利用3D地图、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可视化,例如地理课上通过3D软件展示板块运动过程。
- 设计交互式演示文稿,灵活组织多媒体素材,增强知识逻辑的可视化呈现。
- 线上教学延伸:
- 通过线上平台推送学习资源(文档、视频、试题),并利用实时答疑功能拓展教学互动空间。
- 运用智能工具(如批改APP)快速分析学生作业数据,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并调整教学策略。
- 学情分析与优化:
- 课前通过在线问卷收集学情数据,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 课中利用技术工具实时采集学习行为数据,全面评估学习过程。
四、区域实践与成果
四川省在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过程中,通过省级平台提供操作指南与培训资源,组织承训机构开展专项工作会,并接受跨省调研以优化实施路径。教育部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培训,形成以校为本、注重创新的教师发展生态。
五、未来发展方向
教师需持续更新技术应用理念,从“工具使用者”进阶为“教学创新者”,在技术支持下构建智慧化、个性化学习环境,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从“能力提升”迈向“常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