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是一场长期的、系统的攻坚战,涉及多个方面的措施。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蓝天保卫战的目标。
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加快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15%左右。
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全面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制定涉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严格项目审批,严防污染下乡。针对现有产业集群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依法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
通过升级改造,可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环保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产业绿色升级。
优化能源结构
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0%左右。持续增加天然气生产供应,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
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是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措施,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和5%左右。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优化交通结构
发展绿色运输体系
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路货运,减少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路运输比例。到2025年,铁路、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
绿色运输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转型。
机动车排放治理
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打击机动车检测行业造假行为,推广新能源汽车,严格执行排放标准。通过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治理,可以减少移动源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空气质量。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
扬尘管控
针对工地、道路、露天停车场等扬尘源,采取集中排查、逐一检测等措施,防止露天焚烧秸秆、垃圾、落叶等现象。扬尘管控可以有效减少扬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特别是在秋冬季节雾霾易发的时节。
餐饮油烟治理
加强对餐饮油烟的管控,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等,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餐饮油烟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治理可以有效减少油烟污染,提升空气质量。
科技支撑
大气监测网络建设
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县城全覆盖,加强数据联网共享。运用大气复合污染组分监测站、激光雷达监测站等技术手段,提升监测精度。
科技支撑可以提高大气污染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帮助监管部门快速找到污染源,提高执法效率。
精准治污
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异常检测数据,提升执法效能。通过“天网溯源”智慧监测行动,构建全域监测网络,实现污染轨迹可追踪、排放行为可还原。
精准治污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污染源的精准定位和治理,提高治污效率和效果。
蓝天保卫战的胜利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强化面源污染治理,以及科技支撑等。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施策,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空气质量,实现蓝天常在。
蓝天保卫战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蓝天保卫战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绿色转型困难: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钢铁、水泥等高污染行业仍占据重要地位,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公路运输承担了73.3%的货物运输量,亟需向铁路、水路运输转型。
-
PM2.5污染严峻:尽管PM2.5平均浓度有所下降,但部分区域如“2+26”城市、汾渭平原等PM2.5浓度仍远高于国家标准。2023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6倍。
-
臭氧污染显现: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超标天数增加,对空气质量改善构成挑战。
-
结构调整难度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深入,末端治理空间缩小,需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深层次调整。钢铁等重污染行业提标改造进展缓慢,柴油车排放治理任务艰巨。
-
气象条件不利:厄尔尼诺现象和沙尘频发等不利气象条件减少区域大气环境容量,降低自净能力,加剧污染天气发生。
-
污染治理技术短板:VOCs治理技术、装备存在核心材料依赖进口、处理效率参差不齐等问题,需加强自主技术创新。
-
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绿色转型能力差异大,环境保护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梯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难度较大。
蓝天保卫战需要哪些科技创新?
蓝天保卫战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创新支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精准监测与预警技术
通过卫星遥感、AI算法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源解析和动态管控。例如,京津冀地区利用VOCs走航监测锁定重点企业排放节点,湖州市建立应急减排清单实现“一企一策”管理。同时,需完善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和应急响应技术体系,提升应对能力。 -
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发
针对PM2.5、臭氧(O₃)等主要污染物,需突破协同治理技术。例如,研发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转化技术,将其变废为宝。此外,需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能源体系绿色转型。 -
制度与政策创新
通过制定差异化排放标准、优化环保信用评级等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升级。例如,取消“一刀切”绩效分级制度,以治理结果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大气污染防治专利技术研发。 -
跨区域协同治理技术
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综合观测体系,如京津冀大气环境立体观测网,探明污染传输规律。推广“环保差异化管理”等模式,通过政策红利激发企业自治动力。
这些创新需以科学治理为核心,结合结构转型与协同机制,形成全周期防控体系。
蓝天保卫战对普通人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蓝天保卫战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空气质量改善
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显著下降,202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低于1%。例如,北京PM2.5浓度从2020年的38降至2021年的16,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城区甚至能拍摄到星轨。 -
健康效益提升
空气质量改善直接降低了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表明,PM2.5浓度下降使京津冀地区冬季蓝日数增加,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脑卒中风险降低7%。长期来看,若空气污染持续减少,中国城市居民预期寿命可能延长2.3年。 -
生活环境优化
蓝天保卫战推动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如北京新增多个公园,市民可就近享受自然景观。同时,钢铁厂等污染企业转型为工业旅游景区,改善了区域环境。 -
公众参与意识增强
随着环境改善,公众从“盼蓝天”转向“拍蓝天”“晒蓝天”,并通过举报平台(如山西临汾的“随手拍”)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氛围。 -
经济与生活协同发展
绿色产业(如可再生能源)的兴起为经济注入新动力,同时低碳出行、节能节电等生活方式逐渐普及,推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综上,蓝天保卫战通过多维度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