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牌坊群七座牌坊的名称及由来如下:
一、主要牌坊名称
-
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初年,为表彰鲍灿持续吮吸病母双脚血脓的孝行,经皇帝下旨建造,后因曾孙鲍象贤任工部尚书,赠兵部右侍郎衔。
-
慈孝里坊
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元代歙县守将李达叛乱时,两人被俘需自残求生,感天动地,连乱军都不忍下刀,朝廷赐建此坊。
-
鲍文龄妻汪氏孝坊
清乾隆四十九年建,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旌表汪氏守寡26年培养后嗣的孝行,被宗族视为最大孝行。
-
乐善好施坊
鲍氏家族为光宗耀祖,捐粮十万石修筑河堤,朝廷恩准建此坊以表彰其义举。
-
鲍象贤坊
旌表鲍象贤(工部尚书)镇守云南、山东有功,属于“彰忠坊”。
-
旌表镇守云南坊 (鲍象贤相关)
同样为鲍象贤所建,具体事迹与镇守云南相关。
-
旌表善行坊 (鲍漱芳相关)
鲍淑芳集商输饷、修筑水利,子鲍均克守祖训,朝廷以乐善好施名义建此坊。
二、牌坊群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
建筑特色 :七座牌坊按“忠、孝、节、义”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规模宏大,是安徽省最大的石坊群。
-
儒家伦理 :通过牌坊铭文与故事,体现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
家族传承 :鲍氏家族以孝行、忠义著称,牌坊群延续近四百年,见证家族道德操守。
(注:部分牌坊如“鲍象贤坊”在搜索结果中未明确提及名称,但根据历史记载可确认其存在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