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砀山县无山的原因主要与历史行政区划变更和黄河地质作用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历史行政区划调整导致“名山不在境”
砀山县得名于古代的芒砀山,但该山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境内。历史上,砀山县治所最初位于芒砀山西麓,但自隋唐至明清时期,因黄河频繁改道、洪水泛滥,县治多次迁移,最终于1952年正式划归安徽省宿州市,而芒砀山则被划入河南省。这一调整使得砀山县境内不再包含“砀山”主体,仅保留“因山得名”的历史渊源。
二、黄河冲积塑造平原地貌
砀山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质构造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历史上黄河多次流经此地并改道。从金朝(1168年)至清朝(1855年),黄河在此南流夺淮入海,携带大量泥沙淤积,逐渐填平了低洼地带和小型丘陵,最终形成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平均海拔仅约50米。这种地质变迁彻底消除了砀山境内原有的山地特征。
三、芒砀山的地理特征与历史地位
芒砀山虽名为“山”,实为豫东平原上的低矮山群,主峰海拔仅156.8米,由芒山、僖山等十多个小山头组成。尽管规模不大,但在古代却是平原地区的制高点,具有军事和交通战略意义,曾见证孔子避雨讲学、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1949年前芒砀山归属安徽砀山县,1952年划归河南后,砀山县境内无山的历史格局最终形成。
总结
砀山县“无山”的现象是行政区划变迁与黄河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 行政区划:芒砀山因历史归属调整划入河南,砀山县治所迁移至平原地区;
- 自然演化:黄河冲积作用彻底重塑地形,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
这一独特的历史地理背景,使砀山县虽以“山”命名,却成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并依托黄河故道发展出酥梨等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