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
教育部明确提出构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试题将更注重真实情境应用,通过跨学科融合题型(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推行"无情境不出题"原则,强化应用性、探究性题目占比。 -
新高考模式全面落地
山西、河南等8省份首次实施"3+1+2"模式,考试时间延长至6月7-9日。选科要求细化为"物理+化学"等组合,部分医学/农学专业新增生物必选限制。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单所院校最多可设64个组合志愿。 -
招生录取机制优化
取消本科批次划分,全国多数省份推行"专业(类)+院校"平行志愿,降低调剂风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标准,思想品德等五维度评价结果作为同分考生择优依据。专项计划扩大覆盖范围,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投放名额至832个脱贫县。 -
强基计划选拔创新
试点高校扩招至39所,聚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第二类考生(竞赛银牌以上)可破格入围,部分高校免笔试考核。 -
考试公平性强化
严查"高考移民"等违规行为,取消非法获取资格考生成绩。18岁以上男生需完成兵役登记,否则影响录取资格。同时完善多部门联动的招生监督机制。
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教育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指导思想,既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考务安全水平,又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考生需重点关注选科组合变化和跨学科能力培养,以适应新的考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