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接连发生的规培生自杀事件,暴露出医学生群体面临的高压困境与制度缺陷。两起悲剧中,一名27岁麻醉科规培生因疑似与医院存在规培协议纠纷割颈自杀,另一名22岁实习生因不堪压力烧炭轻生,高强度工作、低收入、职业发展受阻及心理支持缺失成为关键诱因。
1. 高压工作环境与收入失衡
规培生需承担与正式医生相近的工作量,包括写病历、管床、值班等,但收入仅为正式医生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33个月的超长规培周期、无休止的加班(如南宁案例中实习生每日工作至凌晨)导致身心透支,“廉价劳动力”现状加剧职业倦怠。
2. 规培制度矛盾与职业焦虑
部分医院以扣留规培证为手段限制规培生离职(如南宁涉事医院被曝“卡证”),导致医学生即使发现工作环境恶劣也无法脱身。带教老师权力过大,能否结业全凭主观评价,进一步滋生不公与压抑。
3.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性缺失
涉事规培生生前曾向家人透露压力,但医院和学校均未提供有效心理干预。医学生普遍面临“求助羞耻”,缺乏倾诉渠道和专业疏导,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后易引发极端行为。
4. 社会认知与舆论环境压力
公众对医学生“吃苦是常态”的刻板印象,掩盖了制度性问题。网络暴力(如对医学生能力的贬低)和医疗纠纷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削弱职业认同感。
当前亟需推动规培制度改革,包括合理设定工作时长、提高待遇、建立投诉反馈机制,同时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规培管理。医学生的困境不仅是行业问题,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唯有系统性支持,才能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