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流程可分为以下阶段,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测评准备阶段
-
签订合同与协议
被测单位与测评机构签订《测评服务合同》,明确项目范围、内容、周期、人员分工及验收标准,并签署《保密协议》。
-
组建测评团队
组建具备专业背景的测评团队,包括网络安全专家、系统管理员等。
-
资料收集与系统调研
收集系统架构、安全策略、操作手册等文档,通过访谈、实地察看等方式掌握系统运行环境及安全措施。
-
工具与方案准备
准备漏洞扫描工具、配置核查工具等测评设备,编制测评方案,确定测评对象、指标及内容。
二、方案编制阶段
-
确定测评对象与范围
根据系统资产和业务需求,明确测评的系统范围及等级保护级别。
-
设计测评方案
编写测评指导书,包含测评流程、方法、工具使用规范及风险应对措施。
-
方案审核与优化
组织内部审核,根据反馈优化方案,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现场测评阶段
-
安全技术测评
-
漏洞扫描与分析 :使用工具检测系统漏洞,评估严重性和影响范围。
-
配置核查 :检查系统配置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如访问控制、加密措施)。
-
渗透测试 :模拟攻击验证系统防御能力。
-
-
安全管理测评
- 审查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评估安全运维能力。
-
证据收集与记录
通过访谈、日志分析等方式收集证据,形成详细的测评记录。
四、报告编制与总结阶段
-
撰写测评报告
汇总测评结果,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建议,形成书面报告。
-
报告审核与验证
由被测单位审核报告,必要时进行二次验证,确保报告准确性和可信度。
-
整改方案制定与跟踪
协助被测单位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时间节点,进行跟踪验证。
五、备案与后续管理
-
系统备案
完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的填报与公安机关备案手续。
-
安全整改
根据测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
定期自查与监督
被测单位需定期开展安全自查,公安机关进行监督检查。
注意事项
-
整个流程需严格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确保测评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
测评过程中应注重风险防控,避免因测评操作引发系统故障或数据泄露。
-
与被测单位保持充分沟通,确保信息对称,提升测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