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行测高分做题顺序的推荐策略,结合了模块特性和答题效率的综合考量:
一、基础均衡考生(推荐顺序)
- 常识判断 (5分钟)
开场快速完成,无需深度思考,为后续模块积累信心。
- 资料分析 (25分钟)
分值高且易提分,掌握基本方法后正确率较高,建议先解决拿分题。
- 判断推理 (35分钟)
包含图形、类比、定义和逻辑判断,需保持逻辑思维清晰,可先做简单题型。
- 言语理解 (30分钟)
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依赖知识积累,建议中期完成。
- 数量关系 (剩余时间)
优先攻克简单题型,避免后期因时间紧张放弃。
二、数学薄弱考生(暴力抢分型)
- 资料分析 (25分钟)
开场直接做擅长题型,建立信心。
- 判断推理 (35分钟)
通过图形、类比等题型快速积累分数。
- 言语理解 (30分钟)
中期处理,避免后期时间紧张。
- 常识判断 (5分钟)
花费最少,用于补充记忆。
- 数量关系 (全蒙B/C)
放弃复杂计算,确保其他模块正确率。
三、数学强者(逆袭冲刺型)
- 数量关系 (15分钟)
优先解决高难度高分值题目,利用数学思维衔接资料分析。
- 资料分析 (25分钟)
继续提升正确率,为判断推理和言语理解储备时间。
- 判断推理 (35分钟)
包含逻辑推理,需保持高效答题节奏。
- 言语理解 (30分钟)
中期完成,避免后期时间紧张。
- 常识判断 (5分钟)
最后阶段用于补充记忆。
四、通用建议
- 合理分配时间
每个模块建议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如资料分析每题80秒),避免超时影响整体进度。
- 动态调整顺序
根据答题状态灵活调整,例如数学好的考生可先做数量关系,状态差时切换到资料分析。
- 放弃策略
考场时间有限,建议先完成正确率高的模块,放弃部分难题。
五、注意事项
-
涂卡规范 :每完成2-3题涂卡一次,避免遗漏。
-
心态管理 :保持答题节奏,避免因某一模块耗时过长影响整体情绪。
通过以上策略,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做题顺序,提升答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