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会
稿件在终审阶段仍有可能被退稿,但概率相对较低。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终审退稿的可能性
-
学术不端行为
若稿件存在数据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编辑部会通过查重或AI检测发现并退稿。
-
内容质量不达标
即使通过前两轮审稿,终审仍可能因文章创新性不足、对领域发展贡献有限或未满足期刊定位要求而被退稿。
-
修改不达标
若作者对审稿意见修改不充分或反复修改仍不符合要求,可能进入“无限循环修改”阶段,最终导致退稿。
二、退稿概率与环节关系
-
初审和外审 :大部分退稿发生在这两个环节,终审退稿概率通常低于10%-20%。
-
终审特点 :终审更注重文章整体质量和期刊需求匹配度,但具体退稿概率因期刊而异,部分领域竞争激烈的期刊退稿率可能更高。
三、应对建议
-
重视审稿意见
认真对待每轮审稿反馈,优先解决编辑指出的问题,如数据验证、逻辑清晰度等。
-
避免主观对抗
若对修改建议存疑,可与编辑沟通确认,避免因固执己见导致退稿。
-
时间管理
终审通常需1-3个月处理,若超期未反馈,可主动联系编辑了解进展。
四、其他注意事项
-
期刊差异 :不同期刊的审稿严格程度不同,部分领域(如热点领域)退稿率可能更高。
-
修改策略 :针对退修意见制定详细计划,优先处理编辑强调的问题,避免遗漏。
终审退稿虽概率较低,但仍需谨慎对待。建议以积极态度回应审稿意见,提高文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