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后退休工资将统一按新办法计算,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构成,且取消“新老办法对比”,改以“长缴多得、多缴多得”为核心计算逻辑。养老金与缴费年限、缴费工资指数、社平工资等直接挂钩,弹性退休制度同步落地。
2024年10月后退休的“中人”不再适用新老办法过渡政策,全部按新办法计发待遇,由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可能存在的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组成。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1+个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待遇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例如60岁退休对应139个月,晚退可增发额度且账户增值收益更显著。过渡性养老金仅针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中人”,公式为社平工资×视同缴费指数×视同年限×系数(如1.3%),2056年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职业年金作为体制内人员专属补充,按账户余额除以计发月数逐月发放,形成终身收入。
弹性退休制度新增灵活选择:允许在法定年龄基础上提前或延后退休,最长跨度可达4年(如1970年出生男性可选60-64岁零4个月间办理)。早退者按实际年龄对应系数折算待遇,延退则直接提升月养老金基数。参保人员需定期核查缴费记录,避免因信息差导致权益受损。需注意,社保缴费连续性直接影响社平工资核算节点与指数计算精准度,建议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窗口核对明细,必要时补缴遗漏款项。
养老金构成复杂且动态联动社平工资、缴费结构,建议提前通过社保局官网“养老金测算工具”模拟结果,针对性优化缴费策略。职业年金账户管理需关注增值机制,弹性退休时需统筹考虑健康状况与财务规划,通过多维度测算实现待遇最大化。最终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过渡性养老金),四项要素环环相扣,动态反映个人账户积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