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让员工签承包协议是否合法,需根据协议实质内容判断:若为规避劳动法义务(如逃避社保、劳动保护),则协议无效;若员工以独立主体身份真实承包业务且权利义务明确,则协议有效。
-
规避劳动法义务的协议无效
若公司通过承包协议逃避缴纳社保、支付加班工资等法定责任,该协议因损害员工权益而无效。司法实践中,此类“假承包真劳动”的行为通常被认定为劳动关系,公司仍需承担用人单位义务。 -
真实承包关系下协议有效
若员工以独立主体承包业务(如自负盈亏的运输线路承包),双方明确约定权利义务,且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协议通常有效。此类情形需满足平等自愿、无欺诈胁迫等条件。 -
关键判断标准:劳动关系特征
即使签订承包协议,若员工仍受公司考勤、制度管理,且工作内容为公司业务组成部分,法院可能认定存在劳动关系。核心在于是否具备“从属性管理”和“业务关联性”。
提示:企业应避免以承包协议掩盖劳动关系,否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员工若遇权益侵害,可主张协议无效并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