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资源安全总体可控,但面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等挑战。通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土地管理政策和加强生态修复,土地资源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一、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守住红线
我国通过实施《土地管理法》和《黑土地保护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全国耕地面积达19.29亿亩,其中水田4.68亿亩,水浇地4.93亿亩,占比分别为24.2%和25.6%。耕地“南减北增”趋势开始逆转,南方地区耕地净增加210.5万亩。
二、土地管理政策优化,提升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国修订土地管理法,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等用途。通过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制度等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稳定。
三、生态修复与技术创新,改善土地质量
我国加强土地生态修复,推动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减少132.19万亩,同时新增2度以下耕地714.7万亩。黑土地保护政策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稳步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产能可持续。
四、未来展望:土地资源安全仍需持续努力
尽管我国土地资源安全总体向好,但城镇化建设和生态退耕等仍对耕地保护形成压力。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支撑,推动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