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最初名为“庐州”,其建城史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而得名“合肥”,隋朝起长期作为庐州府治所,故“庐州”成为其最广为人知的古称。
-
秦汉起源与“合肥”得名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记载“合肥”,描述其为南北货物集散地。地名源于郦道元《水经注》所述“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指南淝河与东淝河在雨季交汇的自然现象。 -
隋唐至明清的“庐州”时代
隋朝设庐州府,合肥作为治所长达1400余年,“庐州”成为官方名称。这一时期合肥兼具行政与军事重镇地位,包拯、李鸿章等历史名人均与庐州渊源深厚。 -
名称更迭与历史地位
三国时期合肥属魏国淮南郡,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初年废庐州府,复名合肥县。1952年成为安徽省省会,现代“合肥”之名最终确立。 -
文化符号的双重传承
“庐州”仍常见于诗词、戏曲(如庐剧)及老字号品牌中,而“合肥”则承载了从古商埠到科创城市的演变,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文化记忆。
提示:如今合肥的“庐阳区”即得名于古庐州,漫步淮河路步行街或逍遥津公园,仍可感受千年历史的层叠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