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法违规词汇一览表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和创作者规避法律风险,同时提升广告内容的专业性与可信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市场监管案例,违规词汇主要涉及绝对化用语、虚假承诺、医疗暗示、封建迷信等类别,轻则整改罚款,重则吊销执照。以下是关键分类与应对建议:
-
绝对化用语
- 禁用示例:最、第一、顶级、全网首发、国家级(无官方认证)、100%等。
- 风险点:夸大产品效果,误导消费者。例如“销量第一”需权威数据支撑,否则构成虚假宣传。
-
虚假与诱导性词汇
- 禁用示例:特效、万能、永久、点击有惊喜、秒杀、限时涨价等。
- 风险点:激发非理性消费,如“错过再无”可能被认定为欺诈性营销。
-
医疗与功能性宣称
- 禁用示例:治疗、消炎、减肥、增强免疫力、修复受损肌肤(非特化品/药品)。
- 风险点:普通商品暗示医疗效果属严重违法,如普通食品宣称“降血压”被罚案例频发。
-
权威与迷信关联
- 禁用示例:国家XX机关推荐、老字号(无认证)、招财进宝、逢凶化吉等。
- 风险点:冒用国家机关或宣扬迷信,如房地产广告用“风水宝地”被罚20万元。
-
行业特定禁忌
- 金融:保本、无风险、X%收益率(需风险提示)。
- 教育:百分百就业、命题专家授课(需实证)。
- 房地产:XX分钟到达机场、学区房(需官方规划文件)。
总结:合规文案需避免绝对化、虚假承诺、医疗暗示,多使用客观描述如“优选”“实测数据”。建议定期使用违禁词检测工具自查,并关注市场监管总局动态更新词库。合法宣传不仅是底线,更是品牌长期信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