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模型是由埃德加·科德(Edgar F. Codd)在1970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数据库的基础,其核心贡献包括关系代数、规范化理论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前身。
-
提出背景
20世纪60年代,数据管理主要依赖网状或层次模型,操作复杂且缺乏灵活性。科德在IBM工作期间,发现这些模型的局限性,开始探索更高效的数据组织方式。 -
核心理论
- 关系代数:定义了选择、投影、连接等操作,使数据查询更直观。
- 规范化理论:通过范式(如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减少数据冗余,确保一致性。
- 数据独立性:逻辑结构与物理存储分离,提升系统可维护性。
-
实际影响
科德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直接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商用化,如Oracle、IBM DB2等产品的诞生,至今仍是企业数据管理的标准。
关系模型的提出彻底改变了数据存储与检索的方式,其设计原则仍指导着当今分布式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