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由经济关系决定,这一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揭示:劳动创造社会关系,而生产关系构成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最终塑造人的社会属性。经济地位不同直接导致阶级分化,使人的本质呈现历史性、具体性特征,而非抽象永恒的“人性”。
-
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通过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不仅满足生存需求,更在劳动中结成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是其他政治、文化关系的根基,例如奴隶制下的主奴关系、资本主义中的雇佣关系,都深刻定义了个体的社会角色。
-
阶级性是人本质的现实表现。在私有制社会中,经济关系的对立将人划分为不同阶级。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的本质差异,源于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占有生产资料或出卖劳动力。这种经济地位直接决定其思维方式、价值观甚至情感倾向。
-
人的需求与能力受经济关系制约。看似个人的消费偏好、职业选择,实则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塑造。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者无法想象互联网创业,正如现代人难以脱离货币经济生存。经济关系既限制人的发展空间,也提供变革的可能。
-
“自私”并非永恒人性,而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原始公社中协作共享是主流,私有制出现后,“自私”观念才成为意识形态。未来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将随经济关系变革再次升华,脱离阶级性束缚。
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脱离经济关系谈“人性”是空洞的。无论是法律权利、道德规范还是文化习俗,其根源都需到物质生产活动中寻找。当前AI技术引发的劳动形态变革,恰恰印证了经济关系对人本质的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关系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