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其核心包括概念隐喻、意象图式、范畴化、构式语法、转喻、心理空间和具身认知七个方面。这些理论揭示了语言如何反映人类认知规律,为理解语言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
概念隐喻
通过将抽象概念(如时间)映射到具体经验(如空间),形成“时间是金钱”等表达,体现思维中的跨域关联。 -
意象图式
基于身体经验(如“容器”“路径”)形成基本认知框架,影响语言结构,例如“进入讨论”依赖“容器图式”。 -
范畴化
人类通过原型和家族相似性划分范畴(如“鸟”以麻雀为典型),而非严格定义,解释词汇边界的模糊性。 -
构式语法
语言单位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如“双宾构式”),强调语法结构本身承载独立于词汇的认知意义。 -
转喻
用相关联事物指代目标(如“白宫宣布”代指美国政府),体现认知中的凸显性和经济性原则。 -
心理空间
对话时动态构建的概念域(如“如果我是你…”),解释虚拟语气、指代等语言现象的认知基础。 -
具身认知
语言理解依赖感官运动经验(如“温暖”形容性格),证实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语言表达。
这七个方面共同说明:语言并非独立符号系统,而是人类感知、分类和理解世界的认知工具。掌握这些理论,能更深入地分析语言背后的思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