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可能涉及诈骗
关于暑假工欺骗公司谎称长期工的行为,其法律后果和应对措施如下:
一、法律后果
-
诈骗行为定性
若以暑假工身份长期工作并骗取工资,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诈骗公私财物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200-500元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500-1000元罚款。
-
劳动合同效力
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依据《劳动法》,若用人单位存在欺诈行为,合同自订立时起无法律约束力,劳动者可要求解除合同。
-
工资支付责任
即使签订虚假合同,劳动者仍有权要求支付实际工作期间的报酬。用人单位若拒绝支付,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提起劳动仲裁。
二、应对措施
-
收集证据
保留聊天记录、工资条、工作证等能证明实际工作关系的材料,为**提供依据。
-
协商解决
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明确工资支付时间。若协商无果,可要求解除合同并索要报酬。
-
法律途径
-
投诉举报 :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工作证明等材料,要求介入调查。
-
劳动仲裁 :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可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仲裁时效为一年。
-
诉讼** :若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三、注意事项
-
未成年人保护 :若涉及未成年人,需特别注意用工合法性,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责任认定困难。
-
诚信原则 :此类行为不仅可能面临法律制裁,还会损害个人信用记录,影响未来就业。
建议尽快停止此类行为,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若已支付报酬但存在纠纷,可优先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