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大学屡禁不止的核心原因在于监管漏洞、市场需求和法律灰色地带的存在。这些机构利用低成本运作、信息不对称和学历崇拜心理持续生存,甚至形成产业链。尽管危害显著,但彻底根除需多管齐下,涉及立法、执法和社会观念转变。
从监管层面看,野鸡大学常通过境外服务器或工商备案钻空子。例如,许多虚假大学仅以网站形式存在,域名注册便捷且隐蔽,教育部门难以及时追踪。部分机构甚至冒用正规学校曾用名或地址,进一步增加识别难度。跨部门协作的滞后性也让查处效率大打折扣。
市场需求是野鸡大学生存的土壤。一方面,部分考生因分数不理想又渴望学历“镀金”,主动选择这类机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过度强调文凭而非实际能力的招聘标准,变相助推了假学历的流通。数据显示,美国野鸡大学颁发的学位中,95%流向中国留学生,反映出国内外对学历的畸形追捧。
法律层面的缺陷同样关键。某些国家允许自由注册教育机构,野鸡大学便利用合法外壳行骗。例如,美国法律未禁止函授学校发文凭,导致只需12个月即可“速成”学位。国内虽有打击行动,但违法成本低——查封后换个名称即可重操旧业,难以形成威慑。
根治野鸡大学需打破“唯学历论”的社会观念,同时强化技术监管与跨国协作。考生和家长应通过教育部官网核查学校资质,而企业需建立更科学的用人评估体系。只有当学历回归能力证明的本质,野鸡大学的市场才会真正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