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合肥将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城湖共生的示范城市,同时成为宜居韧性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一、三大城市性质与功能定位
- 安徽省省会:合肥作为省级行政中心,承担区域统筹发展的核心职能。
- 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枢纽作用。
-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交通连接功能,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合肥还被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一主三辅”空间格局
- “一主”格局:构建“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主城区为核心,依托巢湖和江淮分水岭等自然地理特征,形成多极化、多层次的空间发展结构。
- “三辅”格局:
- 农业空间格局:打造“两圈三区、多带多园”,促进农业现代化。
-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建设“一湖多廊、三环三楔”,保护生态环境。
-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一城两翼、多极六带”,推动城镇化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
- 科技创新:近一半新增空间资源布局于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和江淮运河(引江济淮工程)生态创新走廊,形成“一城两廊”科技创新空间格局。
- 生态保护:严格划定“三区三线”,明确全市耕地保护红线为705.1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18.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28.40平方公里。
四、民生改善与区域协同
- 民生保障:通过打造“翡翠项链”等城市绿化项目,提升城市宜居性,让市民享受“山水诗意”生活。
- 区域协同: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时通勤圈建设,强化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的联动发展。
总结
《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通过明确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和空间格局,致力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同时强化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为合肥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