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与要素之间通过“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紧密关联,三者共同决定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固有风险反映被审计单位业务本身的错报可能性,控制风险体现内部控制的失效概率,检查风险则取决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三者相互独立且动态影响,审计人员需通过评估前两者来调整后者,最终将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
固有风险是基础
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复杂度、行业特性或管理层诚信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固有风险。例如,高科技行业存货过时风险较高,此类业务固有风险自然提升。审计人员无法改变固有风险,但需通过分析企业环境准确评估其水平。 -
控制风险放大或缓释影响
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缺陷或执行不力,错报可能未被及时拦截,导致控制风险上升。例如,缺乏采购审批流程的企业,应付账款错报风险更高。审计人员需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但同样无法直接降低该风险。 -
检查风险是唯一可控变量
通过扩大样本量、优化审计程序或增加证据收集,审计人员可主动降低检查风险。例如,对高固有风险的业务实施更详细的实质性测试,以抵消前两者的负面影响。检查风险的调控是平衡总风险的关键手段。
提示:审计风险模型强调系统性思维,需结合企业实际动态调整三要素的评估权重。现代审计中,还需关注治理层舞弊等模型外的潜在风险,以全面提升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