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是中国政府为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实施的国家战略,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校。 首轮42所高校(A类36所、B类6所)于2017年公布,2022年第二轮扩容至147所,取消一流大学与学科区分,强调动态调整机制。
-
核心目标
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打破“终身制”,通过5年周期动态评估,推动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对标国际前沿。例如北大、清华自主公布建设学科,其他高校需通过第三方评价与国家需求综合遴选。 -
名单演变
- 首轮(2017年):42所一流大学(含清华、复旦等A类36所,新疆大学等B类6所)及95所一流学科高校。
- 第二轮(2022年):147所高校统称“双一流”,新增山西大学、湘潭大学等,更侧重服务区域发展和特色学科。
-
关键特点
- 动态竞争:建设成效差的高校可能被警示或撤销资格,如首轮部分学科被公开警示。
- 学科布局:基础学科(数理化生)、工程类(180个)、社科类(92个)均衡发展,覆盖国家战略需求。
提示:双一流名单可作为择校参考,但需结合专业优势与地域发展,关注动态调整信息以获取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