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改名为宿县的核心原因是民国初年行政区划改革废除“州”级建制,同时方言发音与历史渊源共同强化了“宿县”这一名称的延续性。这一变迁既反映了行政制度的调整,也体现了地方文化认同的深厚根基。
-
民国行政改革直接推动改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全国废除清代“府、州、厅”旧制,宿州因属“州”级单位被降格为县,正式更名为宿县。这一调整与同期徐州改铜山县、滁州改滁县等案例一致,是当时标准化行政区划的必然结果。 -
历史地名“宿县”早有渊源
宿县之名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宿国南迁至现宿州地域后,其聚居地长期被称为“宿邑”,功能等同县级单位。民国改名的“宿县”实际是恢复历史称谓,而非全新创造。 -
方言发音加速名称固化
当地方言将“宿”读作“xu”(如“虚线”),与“县”字连读更符合口语习惯。这种发音差异使得“宿县”比“宿州”更贴近民众日常使用,即便1998年恢复地级宿州市建制后,民间仍习惯沿用旧称。 -
阶段性区划调整影响名称存续
1950-1992年间,宿县与析置的宿州市(县级)多次分合,但“宿县”作为基础行政区名称始终存在。1998年地级市设立时,最终采用“宿州”以呼应唐代建制,但下属埇桥区仍保留原宿县辖域,形成新旧名称并存的格局。
从宿国、宿州到宿县,名称更迭背后是行政制度演变与地方文化韧性的双重叙事。如今“宿县”已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其生命力远超单纯的行政区划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