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系统阐述文艺理论的哲学家,其核心观点认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了两层,并提出文艺应服务于道德教化。 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西方美学传统,主要包含以下关键内容:
-
模仿论与真理距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三张床"理论:神创造床的"理式"(真理),木匠模仿理式制作具体床,画家再模仿具体床创作画作。艺术因此处于认知链末端,只能再现表象而非本质,这种对艺术真实性的质疑成为其理论基石。 -
艺术的社会危害性
他认为诗歌和戏剧会激发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如哀恸、情欲),破坏城邦护卫者所需的节制美德。在《理想国》第十卷中,他主张驱逐那些"亵渎神明"或"歌颂软弱"的诗人,除非诗歌能证明自己"对国家有益"。 -
灵感说与创作迷狂
尽管贬低艺术价值,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出诗人创作依赖"神灵凭附"的迷狂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揭示了艺术创作的非理性特质,后来发展为浪漫主义"天才论"的重要源头。 -
功利主义文艺观
柏拉图强调艺术必须服务于培养公民德行,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他认为音乐应保留多利亚调式(象征勇毅)和佛里吉亚调式(象征节制),而悲剧要避免渲染命运无常以免动摇对正义的信念。
柏拉图的理论构建了首个完整的文艺哲学体系,其关于艺术本质、社会功能与道德责任的辩论至今仍在延续。当代读者需注意:他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古希腊摹仿性艺术,若将其观点简单套用于现代艺术形式可能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