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主要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农民从个体经济走向集体化的历程,核心亮点包括:政策导向的叙事模式、阶级矛盾的艺术化处理、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
-
政策与文学的结合
作品紧密配合国家农业合作化政策,如《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为主线,塑造积极分子形象,强调集体生产的优越性。 -
阶级对立的戏剧化表达
地主、富农常被刻画为阻挠改革的落后势力,贫下中农则代表进步力量,冲突情节强化“两条道路斗争”,如《三里湾》中马多寿家庭的保守与青年一代的革新。 -
传统观念的转型阵痛
通过家庭矛盾(如《不能走那条路》中父子分歧)反映小农意识与集体化的矛盾,最终以集体主义胜利为结局,凸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这些作品既是历史文献,也是特定时代的文学样本,其叙事逻辑与现实主义手法至今仍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