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旅游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通过非遗保护、智慧旅游、区域联动等举措打造高质量文旅体验。 近年来,政策重点围绕产品创新、业态升级和国际传播三大方向,以“文旅+百业”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同时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延长开放时间、强化金融支持等务实措施优化行业环境。
-
深化文旅融合与业态创新
政策鼓励非遗进景区、商圈和街区,结合实景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新形式活化传统文化。例如甘肃“五一”期间推出1400余项活动,涵盖非遗展演、体育赛事和智慧旅游项目,并建成武都万象街等文旅综合体,开创“非遗+科技+旅游”新模式。文件明确支持博物馆、景区延长开放时间,开发国潮文创和研学旅游产品,推动文化IP与商业、科技跨界融合。 -
释放消费潜力与惠民服务
通过“百城百区”消费券发放、景区门票优惠、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举措降低参与门槛。2025年新政策要求优化演出审批流程,放宽售票限制,并推出34条精品线路串联热点景区。公共文化机构需拓展艺术普及服务,如图书馆策划特展、文艺院团开展惠民演出,形成“普惠+特色”供给体系。 -
强化国际传播与产业支撑
政策推动“茶和天下”等非遗国际活动,扩大入境免签范围,开发匹配外国游客的研学旅游和文创产品。财政上允许专项债券支持文旅项目,试点旅游收益权入市交易,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同步加强市场秩序整治,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击低价游等乱象。
当前政策正从单一资源开发转向全产业链协同,未来需关注数字化体验升级与城乡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放大文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