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正呈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传承活力显著增强、创新转化成果丰硕的特点。截至2025年,我国已有4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557项,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非遗保护网络。以下是现状的具体表现:
-
保护机制全面升级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数字化保护工程覆盖90%以上国家级项目。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传统漆器工艺,使濒危技艺实现永久存档。 -
传承人队伍年轻化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较十年前下降12岁,部分项目如苏绣、苗银等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青年传承者。抖音等平台涌现出2.6万非遗创作者,年轻群体占比超60%,推动皮影戏、昆曲等“老艺术”收获亿级播放量。 -
产业化开发形成新生态
非遗产品年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景泰蓝手机壳、侗族大歌电子专辑等跨界产品热销。文旅融合项目中,非遗体验游贡献了35%的乡村旅游收入,福建土楼非遗主题线路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 -
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太极拳、二十四节气等成为文化外交名片,2024年巴黎中国文化周期间,中国非遗展区创下单日参观纪录。跨境电商平台上,非遗手工艺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7%,惠及15万农村手艺人。
当前,非遗保护仍面临部分项目受众萎缩、区域性传承断层等挑战,需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与市场化运作。建议公众通过参与非遗研学、购买正版衍生品等方式支持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