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信息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遗名录三类,具体如下: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传统技艺类
-
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
-
新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25年转入代表作名录)
-
-
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
- 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
-
社会实践、节庆与仪式
- 端午节、妈祖信俗
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25年转入代表作名录)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5年4月)
-
传统技艺类 :洪梅镇枣红糯(禾胎草)种植技艺、胶东版画、方氏古法木榨花生油制作技艺、海肠粉制作技艺、莱山石刻
-
其他类别 :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具体项目因批次更新未完整列举
四、最新动态
- 2022年12月,中国新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43个项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总数居世界首位。
以上信息综合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务院及地方文化部门官方发布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