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塌陷区是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典型代表,其核心问题包括地表沉陷、生态破坏及治理转型。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部分区域已从“废弃地”蜕变为“城市绿肺”,但整体治理仍面临面积扩大、历史遗留问题等挑战。
-
成因与影响:地下采煤导致岩层应力失衡,地表下沉形成积水区。淮南平原地下水浅,塌陷区易积水成湖,如大李家庄村庄淹没、丁集煤矿千亩良田变汪洋。沉陷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占全市27%,威胁耕地、居民安全及生态平衡。
-
治理实践:
- 生态修复:九龙岗至大通煤矿塌陷区通过世界银行**项目治理,建成鸳鸯湖公园等“网红打卡地”,绿化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75%,吸引候鸟栖息。
- 产业融合:部分区域发展光伏电站(如20万千瓦项目)及观光农业,推动“采煤沉陷区+新能源”模式,但整体转型进度缓慢,如丁集塌陷区仍存残垣隐患。
-
未来挑战:持续开采可能加剧沉陷,需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顶层设计需加速落地,如全域综合治理、居民搬迁补偿及长效监测机制。
总结:淮南塌陷区治理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缩影,需政策、技术与社会协同,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