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最有挫败感的一件事是“自我否定”——明明有能力却因过度担忧失败而放弃尝试,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循环。 这种挫败感常出现在考试、竞赛或人际交往中,核心矛盾在于“高期望”与“低自我效能感”的冲突,最终导致逃避行为,严重影响成长潜力。
-
考试焦虑引发的自我怀疑
考前反复暗示“我肯定考不好”,即使准备充分也因过度紧张发挥失常。典型案例是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因老师一句“这次考试很难”而崩溃,实际题目并未超出能力范围。 -
竞赛中的“假想敌”心态
演讲比赛前因“别人比我强”的幻想主动弃权,或上台后大脑空白。这种挫败感源于将对手理想化,而忽略自身优势,最终错失锻炼机会。 -
人际比较的恶性循环
班干部竞选中因“别人更受欢迎”提前退出,甚至回避所有竞争。社交媒体加剧了这一现象,学生容易将他人“高光时刻”当作常态,贬低自身价值。 -
家庭教育的双重压力
父母的高要求与批评式教育强化挫败感。例如,孩子考到90分仍被质问“为什么不是第一”,长期积累“再努力也没用”的绝望感。
应对提示: 挫败感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心理调节的挑战。通过“小目标达成”积累信心、记录成功日记对抗负面思维、主动寻求师长反馈而非猜测评价,逐步打破自我否定的惯性。真正的成长始于“允许自己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