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通过后HR一直说"在走流程",通常意味着公司内部审批环节较多、流程繁琐,或是岗位编制/预算尚未最终确定。 关键原因包括:用人决策需多层签字、背调/体检未完成、岗位临时冻结等,少数情况可能存在备胎风险。
-
企业审批链条长
尤其常见于国企或大型企业,录用需经部门负责人、HR总监、分管领导逐级签字,甚至需跨部门协调编制。若遇到高管出差或会议耽搁,流程可能被动延迟1-2周。 -
隐性环节未告知
部分公司会在终面后追加背调、体检或测评,但为避免候选人反感,HR往往模糊表述为"走流程"。曾有候选人等待三周后,才被告知需补做心理测试。 -
岗位突发变动
业务线调整、预算缩减可能导致岗位临时冻结,HR为避免纠纷或争取缓冲期,倾向于用流程拖延。某互联网公司校招发offer前突遇架构调整,60%HC被砍。 -
备胎策略信号
若超过承诺周期(通常2周)仍无进展,需警惕企业可能在等第一顺位候选人答复。可委婉询问"是否需要补充材料",试探对方诚意。
建议主动跟进频率控制在每周1次,超过3周无实质进展则需同步看其他机会。企业健康的招聘流程应透明高效,长期"走流程"往往暴露管理问题。 保持友好但不过度等待,是职场人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