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在古代被称为“元日”,主要源于其作为年、月、日三者的起始点,以及历史文献的记载。具体原因如下:
-
时间定位
“元”在古汉语中意为“开始”,“日”指天明或白天,合称“元日”即“初始之日”,象征新的一年的开端。由于古代历法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故称“元日”。
-
历史文献记载
《尚书·舜典》明确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成为最早的历史文献依据。汉代崔瑗在《三子钗铭》中也使用“元正”一词。
-
多称并存与演变
古代对正月初一有多种称谓,如“元旦”“元朔”“新正”“上日”等,其中“元旦”因使用广泛且时间跨度长,成为最典型的代表。民国时期才正式定名为“春节”,而“元日”沿用为春节的第一天。
-
文化内涵
“元日”蕴含“三元”(年、月、日)和“三朝”(岁朝、月朝、日朝)的象征意义,体现对时间循环与万象更新的敬畏。与祭祀、迎新等民俗活动紧密相关,如燃放爆竹、更换桃符等。
“元日”作为正月初一的称谓,既源于历法与文献的约定,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历经千年演变仍被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