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融合自然节气与人文传统的中国重要节日,起源于周代帝王祭祖礼俗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典故,核心风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兼具肃穆追思与春日欢愉的双重文化特质。
-
起源演变
始于上古春祭,周代已有墓祭习俗。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设立寒食禁火日,唐代将寒食与清明合并,宋元后扫墓活动固定于清明,形成今日节俗框架。 -
主要风俗
- 扫墓祭祖:铲除杂草、供奉祭品、焚纸钱培新土,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 踏青郊游:因寒食冷餐需活动筋骨,衍生出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春季娱乐活动。
- 插柳戴柳:门楣插柳驱邪祈福,儿童戴柳圈寓意青春永驻,唐代起为避疫病流传至今。
- 时令饮食:江南食青团、北方碰鸡蛋,冷食习俗源自寒食传统。
-
文化内核
体现“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既有生离死别的哀思,也含万物复苏的生机。现代更倡导鲜花祭扫、网络追思等绿色形式。
清明作为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的文化符号,其传承既需守护传统内核,也当顺应时代创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