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寒食融合
清明节的来历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节气起源
清明最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冬至后第105天,此时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二、寒食节的融合
-
介子推传说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受赏,曾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被烧死在绵山柳树下。晋文公悔恨交加,以柳树为祭,定此日为寒食节,禁火以寄哀思。
-
时间调整
寒食节原为独立节日,至唐代与清明节气重合。唐玄宗将清明纳入“五礼”,使寒食成为国家礼仪,与清明合并为“清明节”。
三、成为重要节日
清明节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祭祀双重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它融合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放飞孔明灯等习俗,逐渐演变为兼具追思与享受自然的综合性节日。
补充说明
寒食节与清明节本为两个独立节日,但因时间接近、习俗交融,逐渐合二为一。清明节成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